第244章 花生油-《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》
第(3/3)页
现如今拿地可没有招拍挂这回事,领导说批就给批了,而且批的还很高兴,扩建工厂那可是好事儿,这意味着更多的用工、更多的税收,更重要的是更多的花生收购,本地的农民想卖花生就用不着等外地榨油厂来收购了。
“先给你一百亩够不够?不够的话还可以再加。”陈光体贴地问道,他巴不得李耒把榨油厂扩建地越大越好。
“够了够了。”一百亩其实已经超出李耒的预期了,以诸城的条件,榨油厂不适合搞得太大,要不然花生就得从外面运了,那还不如去莱西,或者青岛、烟台、威海等沿海城市开厂得好,这些地方要么原材料多,要么靠海交通便利,比诸城的条件更合适。
当然,就算以后在青岛、莱西等地办厂,诸城这边也不会放下,这里当做一个区域性的生产中心还是可以的,依靠本地出产的花生,生产出来的花生油可以满足周边城市的日常需求;而且因为地处经济落后地区,人力成本肯定比青岛等大城市低,公司还是有赚头的。
陈光给批了地,李耒去交完钱,办好手续,然后找来当地的建筑设计院,提出具体的要求,由他们出方案,当地的建筑公司负责承建,用不了多久,榨油厂的扩建工作就能完成了。
另外,李耒已经通知了马天佑,给他罗列出自己需要的设备清单,让他去寻找合适的合作商购买,通过海路运到青岛,再从青岛上岸运到诸城来,估摸着等厂子快建好的时候,这些设备也就到位了。
与此同时,李耒也从食品厂抽调了一些管理人员过来,再从榨油厂原本的工人中选了一些或是威望比较高,或是资历比较老,或是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工人,两拨人进行混编,构成新的临时管理团队,由他们来负责厂子的日常运营。
这些人到了之后,和厂里的工人出现了一些小摩擦,这些都是正常现象,李耒并没有在意,他们也不是第一次去外地接手工厂了,都知道该怎么和当地工人打交道,无非是分化拉拢罢了,这些手段他们都熟得很,很快就掌握了工厂的日常管理。
但是也不是没有问题,李新旺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,于是他找到李耒,“小耒,虽然做食品和做食用油有些共通的地方,但这些人毕竟没生产过花生油,对工艺流程非常不熟悉,如果维持原来那种比较原始生产工艺,或许还凑合,但要想进行技术革新,引进更先进的生产工艺,恐怕就不行了,这个问题你得重视起来啊!最好早点想办法解决!”
“这是肯定的,你有啥办法?”李耒其实已经想好了解决方案,不过没有马上说,而是想看看李新旺进步了多少。
“我打听到莱西那边有个花生研究所,里面不仅研究怎么培育高产花生,还有研究花生油加工技术的,你看我们是不是去那边挖几个技术人员过来?”李新旺提出了自己的方案。
“这个办法不错,条件尽量给好点,只要有真本事,我就敢给他们五倍、十倍的工资!”今年或许有点不好说,等明年的时候,体制内的人心思就该变得活络起来,不怕挖不来人。
“不过,这些只能解决技术问题,管理尤其是花生油生产管理方面的人才还是没有啊!这些人又该从哪里找?”李耒继续询问。
“还是去莱西,那边的榨油厂多,肯定有懂行的!”
“那行,我们就去莱西挖人!”李耒也是这么打算的,于是俩人收拾一番,就直奔花生之乡莱西。
第(3/3)页